创造、创新、创业

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科学研究

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摘要)

分类:院内新闻 作者:xyq 来源: 时间:2008-11-13 访问量: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江泽民

摘要:本文阐明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从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关于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文中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主要涵义是:坚持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文章阐述了节约优先的长期战略、一次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先进电力系统的发展等内容,展望了未来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景。同时,还提出实施好能源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1能源问题的重要性

1.1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2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3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1.4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2国内外能源形势

2.1全球能源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

2.2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

(1)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中国有多种能源资源,其中水能和煤炭较为丰富,蕴藏量分别居世界第1和第3位;而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目前仅列世界第13和第17位。由于人口众多,各种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图10)。分品种看:水能资源经济可开发总量为4.02亿kW,年发电量17 500亿kW·h,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开发程度还比较低,但开发难度加大、成本升高。煤炭资源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 842亿t,大多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总体开采条件不好。石油资源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13]仅为20. 4亿t,储采比低,还有增加探明储量的潜力,但产能增幅有限。天然气资源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900亿m3,进一步提高探明程度的潜力很大,具备大幅增产的可能,但资源总量和开采条件难以同俄罗斯、伊朗等资源大国相比。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巨大,其开发利用程度主要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因素。

图10: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14]

Fig. 10 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possession of main resources inChinaand the average in the world

(2)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翻了一番多,2007年达到23.7亿TCE,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kW,l G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700 MW水轮发电机组等先进装备实现了国产化,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建成投产,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有了新突破。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经济总量翻两番,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3。但也要看到,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2003-2005年,单位GDP能耗上升;2006年以来加强了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有所下降,但要实现持续下降,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3)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过去6年,中国原煤年产量增加了近12亿t,2007年产量达到25.4亿t,约占全球产量的40%。与此同时,煤炭大量生产和使用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回采率低、浪费严重,安全事故多发、死亡率高,对地表生态和地下水系破坏大。此外,SO2、烟尘、粉尘(见图11)NOχ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CO2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见图12、13)。

图12:人均CO2排行量国际比较[15]

Fig. 12 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emission of CO2 in the world

图13:主要国家燃料燃烧CO2排放情况[16]

Fig. 13 Major countries’ emission of CO2 from burning fuels

(4)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结构总体上朝着优质化方向发展(见表1)。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2年的66.3%。但近年来,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有所上升,2006年达到69.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平均只有21%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份额比世界平均值高41个百分点,油气的比重低36个百分点,水电、核电的比重低5个百分点。目前,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还不充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5)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难以大幅降低。同时,油气需求的增长将快于煤炭需求的增长,而国内资源受到自然条件限制难以较快增加,2006年,我国石油储采比仅为11.1,远低于世界40.5的平均水平(见图14),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因此,只有从现在起就加大节能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才有可能在未来逐步实现能源需求增长率的降低,实现化石能源需求的低增长直至零增长。

图14:2006年中外化石能源储采比比较[17]

Fig. 14 Comparison of the reserve and production ratio of fossil fuels energy resources betweenChinaand the world in 2006

3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

3.1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

(1)节约高效。

(2)多元发展。

(3)清洁环保。

(4)科技先行。

(5)国际合作。

3.2节能优先的长期战略

3.3一次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很大,只有不断提高能源供应能力,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有力的能源保障。只有充分利用多种能源资源,才能满足对能源总量和品种的需求。展望未来,煤炭在一次能源中举足轻重,但其份额会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则会提高,逐步形成多元化、优质化的能源结构。

3.3.1煤炭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消费的数量大、比重高,替代有难度。实现煤炭安全、高效、清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煤炭的发展,应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使煤炭生产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见表2)。实现煤炭可持续开采和煤炭工业现代化,需要建设一批技术领先、安全保障好、采掘机械化和生产效率高的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炭企业和现代化矿井。还需要把生态环保贯穿到煤炭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根据各地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合理确定煤炭开采规模;发展循环经济,综合治理和利用煤研石、矿井水和粉煤灰,治理和恢复资源枯竭矿山的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各类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表2:世界主要产煤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比较[18]

Tab. 2 Comparison of techno-economic index among major coal production countries

煤炭的发展,还应解决好高效清洁利用问题。不仅需要考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还需考虑治理和减少SO2、NOχ等排放的问题。在发展循环流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的同时,需要加快研发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应用煤炭多联产技术(见图15),以煤炭气化为龙头,可以同时生产电力、热力蒸汽、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等。同时,可以实现SO2,NOχ、粉尘、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近零排放;而且,去除CO2比煤炭直接燃烧从烟气中捕集CO2相对容易,是未来温室气体减排一条重要途径。煤炭多联产与分别生产电力、液体燃料、化工产品等相比,其燃料综合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0%-20%,还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额。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把煤炭多联产作为洁净煤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并制定了具体的研发计划。我国作为一个煤炭大国,研发和应用多联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3.2天然气天然气热值高、碳排放强度低,是清洁的化石能源,也是满足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能源需求的较佳选择,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发展天然气能够有效地缓解环境压力,大幅度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并推动多种先进高效能源技术和应用系统的发展,包括高效发电、分布式能源系统、清洁交通燃料等。随着长距离、大规模天然气管道输送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液化天然气运输和利用技术的普及,世界天然气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近年来我国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迅速增加,增产有很大潜力;煤层气资源十分可观,利用技术不断提高;进口境外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资源也有较好前景。中国大城市数量多,人口密集地区多,对天然气需求数量很大。因此,天然气大规模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应当有效地增加天然气供应,人幅度提高天然气比重,使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迈出更大步伐。

3.3.3

Baidu
sogou